刘忠河
2021-06-26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刘忠河:河南商丘人,豫剧表演艺术家,刘派创始人,号称“红脸王”。国家一级演员,被称作为豫剧“马连良”。他唱腔古朴、豪放、大方独特自成一派,他弟子众多、戏迷遍布全国、为弘扬豫东红脸艺术常年工作在一线、下乡演出,把戏曲艺术挥洒在华夏每一片土地上。他年近..
刘忠河:河南商丘人,豫剧表演艺术家,刘派创始人,号称“红脸王”。国家一级演员,被称作为豫剧“马连良”。他唱腔古朴、豪放、大方独特自成一派,他弟子众多、戏迷遍布全国、为弘扬豫东红脸艺术常年工作在一线、下乡演出,把戏曲艺术挥洒在华夏每一片土地上。他年近古稀的老人、依然风姿飒爽、宝刀不老,聆听刘忠河、一起感受豫剧刘派的艺术魅力。
刘忠河,豫东八大红脸王。河南商丘人。国家一级演员,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,商丘市豫剧团名誉团长,河南省政协委员、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。
“八大红脸王”源于唱片公司所录制的影碟唱腔专辑,刘忠河、张枝茂、刘新民、索文化、洪先礼、谢庆军、朱坤芳、陈传明并称为豫东“ 八大红脸王 ”。1955年,入红星剧校(1956年改名为商丘地区豫剧团)。1957年底,考入河南戏曲学校,先学“净”角。在校期间,刘忠河曾得到河南豫剧界名人高连荣、张子林、马双枝、田来印、汤兰香等人的言传身教。1961年,提前毕业后,回到商丘地区豫剧团,时年17岁。刘忠河塑造了不同人物形象,才华得到展示。文革期间,文革后,刘忠河在继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础上,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演出了《十五贯》,在当时的老豫东剧场进行头场演出时,刘忠河第一句唱腔刚落,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从此,《十五贯》一炮走红。1980年,他代表豫剧豫东调被邀请去河南省参加首届豫剧流派汇演,又以一出《打金枝》轰动省城。该剧在电台播出后,迅速唱响了豫鲁苏皖四省。1986年,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刘忠河演唱的《打金枝》、《三打金枝》、《血溅乌纱》和《三哭殿》等。从此,刘忠河的“红脸”唱腔,响遍大江南北。同时刘忠河也名满海内外,被人称为“豫东红脸王”。
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场“戏曲热”兴起的时候,在商丘、周口以及与商丘接壤的山东菏泽、安徽宿州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:“三天不吃馍,也要看看刘忠河。”足见当地戏迷对刘忠河的喜爱。
自1980起其唱段即被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及东南亚各国。其代表剧目有《打金枝》、《三打金枝》、《血溅乌纱》、《十五贯》、《辕门斩子》、《清风亭》等。
从业经历
1943年,一个秋露凝霜的清晨。大刘乡(今梁园区刘口乡)大刘庄村民刘鸿卿外出办事的途中,路过张菜棚村口时,在路旁发现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。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抱起地上那个单薄的襁褓。这个弃婴面黄肌瘦,浑身冰凉,哭哑了嗓子,尚存一丝微弱的气息。脖子里长着一个大脓疮,样子吓人。看到这种情景,善良的刘鸿卿心头猛地一酸,眼含热泪抱紧尚有一丝生还希望的婴儿匆匆赶回家中。这个当年被人捡来的弃婴,便是今天在全国戏曲界享有“豫东红脸王”美称的国家一级演员、著名表演艺术家———刘忠河。
关于自己的身世,刘忠河介绍说,据其父亲和当地的老人们讲,那个婴儿是在1943年秋天,一支由山东曹县南下的部队途经大刘乡时丢下的。究竟是哪个番号的部队,在当时那个多事之秋,部队又是深夜经过,没有人知道。
刘鸿卿把婴儿抱回家中,经过四处寻医,刘忠河大病终于痊愈。刘鸿卿坚信: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。慈善的母亲常常将正在院中欢跑的刘忠河一把揽在怀中,抚摸着他的“茶壶盖”头,对懵懂的刘忠河说:“人家都说咱家祖坟风水好,今后是要出大官的!”
幼年的刘忠河天资聪明,伶俐可爱。黄河故道边那个绿树环绕的乡村,到处撒满了他和小伙伴们欢跑的身影。童年的歌声,总是伴着春日的鸟声、夏日的蝉声、秋天的虫声和冬日的风声,在村里来回飘荡。让刘忠河最难以忘怀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“护秋”。田间,皓月当空,秋虫呢喃,月光下故乡那片飘溢着五谷芳香的一望无际的青纱帐,引发了他无数的遐思和梦想。
猜你喜欢
漫威电影《惊奇队长2》正在热映,IMAX版部分场景多达26%画面内容
腾讯音乐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唯一音乐合作伙伴 推出首个国际化专项“电影音乐扶持计划”
高中生穿搭指南 高中生的穿搭造型推荐
盖娅致裳国潮“琇”,“五一”惊艳前门大街
种草|下一个红毯发光女王就是你!
聂耳母校三校联动走进影院 同心齐唱《为国而歌》